杆秤与节气

2020-12-01 08:47:41

杆秤与节气

黄赤成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16年12月30日正式决议,将中国传统代表一整年时令运行的二十四节气,列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2017年8月29日,陕西省西安市�邑区秦渡镇发生了一件新鲜事儿:西街的老字号杨记秤铺传承人杨卫斌做了一把重量级杆秤,当天要试秤。这杆大秤可称重190公斤,做工精致、光滑锃亮。更令人赞叹的是:秤杆正面用铜丝镶嵌着二十四节气的秤花,秤杆背面还镶有“吉祥如意”四个美术字。秤杆上镶着的二十四节气秤花很有创意,既能称重,还能普及节气知识。说起在秤杆上镶二十四节气的缘由,杨卫斌说,2016年我国二十四节气成功申遗,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令人自豪和鼓舞。作为农耕文化必不可少的杆秤与二十四节气的农事活动密不可分。我把二十四节气镶成秤花,既接地气,也能更好地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杨卫斌制作的二十四节气大秤巧妙地把秤文化和农事文化结合在一起了,可谓妙手偶得。

古时的春分日对于特定的行业也是个重要日子。河南作家任崇喜先生所著《节气——中国人的光阴书》中介绍春分日制秤、校秤的由来:古人选择春分秋分时节制秤、校秤,因为这时“昼夜均而寒暑平”,气温适中,昼夜温差小,校正度量衡器具不会受温度变化的影响。以往每逢春分时节,便有匠人走村串户来校秤、制秤。匠人会当着主家和围观者的面,手提秤绳,将秤砣拨在“定盘星”位置,秤杆就会呈水平状悬在空中——公平在此!现如今,杆秤逐渐淡出人们生活,这一习俗也随之退出历史舞台。

立夏有“秤人”的习俗。人们在村口或台门里挂起一杆大木秤,秤钩悬一张凳子,大家轮流坐到凳子上面秤人。司秤人一面打秤花,一面讲着吉利话。秤老人要说“秤花八十七,活到九十一”。秤姑娘说“一百零五斤,员外人家找上门。勿肯勿肯偏勿肯,状元公子有缘分”。立夏之日的“称人”习俗主要流行于我国南方,起源于一个和阿斗有关三国时代的传说。据说这一天称了体重之后,就不怕夏季炎热,不会消瘦。

旧时,江苏宿迁老百姓分别在立秋前后用同样大小的容器装满水,然后称重。如果立秋前的水重,就表明伏水重,那么秋天雨水就少;如果立秋后的水重,那么秋天雨水就多,有可能形成秋涝。在江苏淮安,湖上渔民也有立秋称水之习,根据水质轻重,推测秋水涨落,水重则是不祥之兆,旧有秋水涨,卖渔网之说。

清朝时民间流行在立秋这天以悬秤称小孩的体重,再将体重与立夏时的对比来检验肥瘦,体重减轻叫 “苦夏”。那时的人们认为,既然瘦了就需要“补”,也就是立秋时俗称的“贴秋膘”。

福建省莆田市莆仙民众在冬至节举家团聚搓丸籽、吃丸籽,故称冬至丸。搓丸时,先捏塑元宝、银锭、秤砣、杵臼、牛、小猪、小狗等,象征财源广进,六畜发达兴旺。冬至早晨,丸籽加姜、糖煮熟后,先供神祭祖,焚香敬土地公、灶公、公妈等,再全家分食,小狗、元宝等则粘贴在门上,仙游县东乡人则将“秤砣”、“银锭”摆在灶公前,而乡人则置于灶口上方灶面上。

 

电话咨询
邮件咨询
在线地图
QQ客服